“追蹤器以蠟製造 可自然分解 / The tracker is made of wax that decomposes naturally” Marine Litter Detective

image

GPS追蹤器模擬海洋垃圾 47日抵台北 環團科研社企合作 冀助了解垃圾去向

文章日期:2017年8月14日

Share

【明報專訊】近年大量海洋垃圾襲港,泳灘淪為重災區,為了追蹤垃圾掉進雨水渠或河流後,再漂流出海的路線,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科研機構合作,成功研發有如網球大小兼防水的追蹤器,模擬垃圾隨水漂流。結果顯示有一個追蹤器從香港出發,花了47天,最後抵達台北,完成了由陸地到海洋,再漂洋過海的「壯舉」。

image

追蹤器以蠟製造 可自然分解

[2017.08.14] 發表

【明報專訊】負責開發海洋垃圾追蹤器的社企MakerBay,本身是支援本地環保科技發展的機構。其創辦人Cesar Harada表示,由於追蹤器要防水,研究團隊嘗試以不同物料製造外殼,例如以椰子殼,後來考慮到環保元素,最後以蠟製造,追蹤器長時間浸在水中會自然分解,對海水污染有限。

追蹤器不逾500克 成本500元以下

至於追蹤器內的電子零件,主要包括一塊開放源碼(open source)的電路板Arduino,透過改裝該塊電路板,可以插入電話SIM卡,令追蹤器有如智能電話,只要有信號覆蓋,就可收發全球衛星定位信號,故其中一個追蹤器漂至台北亦可收到;不過追蹤器不能太重,故採用的電池只夠用個多月。Cesar指每個追蹤器不會超過500克,當中最重的部分是電池,其他電路板及外殼重量有限,而每個追蹤器的成本約500元以下。

電子零件或變海洋垃圾
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楊松穎指出,MakerBay研發的追蹤器,若未能成功回收,當中電子零件無可避免會變成海洋垃圾,但收集的數據有助制定解決方案,避免有更多陸地垃圾最終經河流或明渠漂至大海。